石家庄杀虫公司提醒:警惕!红火蚁入侵之患
被蚂蚁咬了一口,竟然发生了过敏性休克?
别看蚂蚁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,有的蚂蚁却异常“凶狠”。
例如攻击性极强、带剧毒、能致命的毒虫——红火蚁。
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,包括巴西、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。20 世纪以来,陆续传入美国、新西兰、澳大利亚、亚洲部分国家及多个太平洋群岛等国家和地区。2004 年,红火蚁首次出现在中国台湾桃园地区,同年 9 月在广东省湛江吴川市被发现危害。
自 2004 年以来,红火蚁在我国迅速扩散。据统计,2016 年,红火蚁入侵 11 个省份的 281 个县(市、区);到 2023 年,已扩散至 12 个省份的 625 个县(市、区),7 年新入侵 344 个县市区,扩散速度仍然很快。目前,我国的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省份均有红火蚁分布,其中广东是发生面积最大、危害程度最重的省份。
红火蚁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:自然扩散和人为扩散。自然扩散方式包括爬行、飞行、水流扩散;人为扩散方式为随带土的花卉、苗木、草皮等植物调运传播,还可随垃圾、余泥、堆肥、农耕机具设备、包装物、货柜和运输工具等传播。
红火蚁之所以能够迅速扩散,与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。红火蚁蚁后寿命可达 2-6 年,每天可产 1000 多粒卵,一个成熟的蚁巢个体数量可达几十万只,且一个蚁巢往往有多个蚁后。红火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,喜欢在土壤疏松潮湿和光照充足的地方筑巢,如公园、休闲场地、绿化带、农田、荒地等。
二、红火蚁的特征解析
(一)形态特征
红火蚁成虫体长约 2.4 - 6 毫米,体色从红棕色至深棕色。头部宽度小于腹部宽度,蜕裂线呈倒 “Y” 形,大颚具 4 齿,复眼明显,触角 10 节,锤节 2 节。中胸侧板有刻纹或表面粗糙。腹锤间有 2 节明显腰节(腹柄节与后腹柄节),无前伸腹节齿。
工蚁头部近正方形,宽约 0.5 毫米左右;体长 2.5 - 4.0 毫米,腹部呈棕褐色,第 2、第 3 节腹背中央常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;触角共 10 节,柄节 (第 1 节) 最长、但不达头顶,鞭节端部两节膨大呈棒状;额下方连接唇基明显,唇基两侧各有齿 1 个,齿基部上方着生 1 根刚毛。
兵蚁头宽约 1.5 毫米左右,体长 6 - 7 毫米,身体橘红色,头部较小,后头部平顺无凹陷,大颚内缘有明显小齿,腹部背板呈深褐色。
生殖型有翅雄蚁体长 7 - 8 毫米,体黑色,着生翅 2 对,头部细小,触角呈丝状,胸部发达,前胸背板显著隆起。生殖型有翅雌蚁体长 8 - 10 毫米,腹部黑褐色,头及胸部棕褐色,头部细小,触角呈膝状,胸部发达,着生翅 2 对。
卵为圆形,大小为 0.23 - 0.3 毫米,乳白色。幼虫共 4 龄,各龄均乳白色。一龄 0.27 - 0.42 毫米;二龄 0.42 毫米;三龄 0.59 - 0.76 毫米;发育为工蚁的 4 龄幼虫 0.79 - 1.20 毫米,而将发育为有性生殖的 4 龄幼虫体长可达 4 - 5 毫米。1 - 2 龄体表较光滑,3 - 4 龄体被有短毛,4 龄上颚骨较深,略呈褐色。蛹颜色为乳白色,工蚁蛹体长 0.7 - 0.8 毫米,有性生殖蚁蛹体长 5 - 7 毫米,触角和足均外露。红火蚁的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直径 30 - 50 厘米,高 10 - 30 厘米的蚁丘,呈蜂窝状,包含很多蚁室。
(二)生活习性
红火蚁是具有高度社会化组织的动物,喜欢群体行动,分工明确。职蚁没有翅,主要工作为搜寻实物、喂食、照顾幼虫及蚁后,防卫巢穴,抵抗入侵者,将蚁后搬离危险处;有翅型个体住在蚁巢内直到交配时才飞离蚁巢;蚁后负责繁育后代。
红火蚁具有很强的攻击行为,当蚁巢受到入侵者的干扰时,红火蚁迅速出巢,以上颚钳住入侵者,用腹部后面的螯针对入侵者连续叮蛰,每次叮蛰都从毒囊中释放毒液。进攻时喜欢成群蜂拥而上,对于体形相对较大的动物,如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等,它们会选择眼睛等要害器官发动攻击。
红火蚁食性杂,动植物通吃,善于捕食昆虫、蜘蛛、蜈蚣、千足虫及蚯蚓等小动物,甚至攻击蛙类和蜥蜴。也采食植物花蜜与种子,可取食 100 多种野生花草及 50 多种农作物。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营养物质,尤其需要糖分,其工蚁常成群取食植物汁液、花蜜,或从蛀虫、介壳虫身上获取它们排泄的大量蜜露。
红火蚁对环境适应能力强,对中性和微酸性土壤最适应,特别是黄泥松土,常筑巢于土壤疏松潮湿和光照充足的公园、休闲场地、绿化带、城乡建筑物周边等处。不能在极为寒冷的环境下生存,在 -17℃的环境下便会死亡。
三、红火蚁的危害重重
(一)对人体健康的威胁
红火蚁毒液毒性较高,人被叮咬后,轻者产生灼痛感,伤处出现脓泡并留下长期疤痕。据统计,大约有 2% 的人对红火蚁叮咬有过敏反应,敏感人群会出现脸红、荨麻疹,甚至导致呼吸困难等症状,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出现呕吐、头晕和休克等症状,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治,可能危及生命。例如,2018 年 5 月 16 日,广东东莞一男子在水库边钓鱼被红火蚁叮咬,没过几分钟就昏过去,同伴拨打 120 将其送至医院才抢救过来;2018 年 7 月 20 日,广西南宁一男子被红火蚁叮咬后没有及时就医,回家后昏迷,送医后经 2 个多小时的抢救,没能抢救过来不幸身亡;2020 年三月,南宁市民文女士在河边草地上遛狗被红火蚁咬伤出现呼吸困难,送医及时救了回来。
(二)对生态平衡的破坏
红火蚁入侵到的地区,会排挤本地同类近似物种。它们捕食其他无脊椎动物,如昆虫、蜘蛛、蜈蚣、千足虫及蚯蚓等小动物,明显降低单位面积内的其他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。据调查统计,城市绿地如果被红火蚁入侵,该区域本地蚂蚁种类可减少 80% 左右。美国一项研究显示,在一些红火蚁入侵泛滥的地区,多种鸟类受到伤害和威胁。
(三)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
红火蚁可直接取食并破坏植物种子、果实、幼芽、嫩茎和根部,造成经济损失。例如,直接取食可导致甘薯产量降低 30%。红火蚁在农田或牧场建巢形成的巨大土(蚁)丘,给耕作、收割等造成了巨大的麻烦。同时,它们还会破坏灌溉系统,降低工作效率。在湖南调研期间,曾发现红火蚁入侵一个村,导致农民放弃了耕种几十亩耕地,有三十多亩玉米地绝收。红火蚁可直接危害大豆、玉米、向日葵、甘蔗、蔬菜、柑桔等多类作物,其危害方式包括搬运种子,降低出苗率;危害果实,造成畸形、腐坏;破坏作物嫩茎、嫩芽、根系;保护害虫,增加作物疾病等。红火蚁发生区,作物出苗稀少,长势弱。
(四)对公共设施的损害
红火蚁喜欢在户外电子设备、公园草坪、农田沟渠和堤坝中筑巢,对电子通讯设备、水电工程、城市公园和建筑等公共设施造成严重破坏,危害公共安全。红火蚁有趋向电磁波和散发热量地方的习性,尤其在冬季低温时,红火蚁喜欢在路灯、交通信号灯箱、程控交换机箱等内部筑巢,啃食电线胶皮,导致设施破坏、功能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。例如,红火蚁在空调等电器设备和水利、通信等公共设施内、外筑巢,可能导致停电甚至火灾等事故。
四、红火蚁的防治之策
(一)防范措施
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公众认知: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、报纸、网络等进行红火蚁危害及防范知识的宣传。利用真实案例,向公众展示红火蚁对人体健康、生态环境和农林业生产的严重危害,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警惕性。例如,可以介绍每年因红火蚁叮咬而导致的医疗事件数量,让公众认识到红火蚁问题的严重性。组织社区宣传活动,发放宣传手册,讲解红火蚁的识别方法、防范措施和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,强化个人和群体的防范意识。
建立监管法律措施,规范物品流动: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,明确对红火蚁的监管责任和处罚措施。规范物品、人员的流动和交通运输,加强对进出境货物、木材、花卉、苗木等的检疫力度。据统计,每年因未经检疫的物品带入红火蚁的事件不在少数。通过严格的法律措施,可以有效防止红火蚁的扩散。
加强入侵物体检疫:对进出境的货物、木材等进行严格检疫,设立专门的检疫站点和专业检疫人员。在检疫过程中,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,确保不放过任何可能携带红火蚁的物品。例如,对进口的花卉苗木进行全面检查,一旦发现红火蚁,立即采取处理措施,防止其进入国内。
限制种植异地植物:制定相关政策,避免种植容易引发红火蚁入侵的外来植物。加强对苗木市场的监管,减少异地植物的引进。同时,鼓励种植本地适应性强的植物,减少红火蚁滋生和扩散的机会。
加强生态复原:通过植被复原、土壤改良等措施,提高生态系统的抵御能力。增加本地植物的种植,丰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,减少红火蚁的适生环境。例如,在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植被恢复,种植对红火蚁有抑制作用的本地植物,改善土壤质量,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。
(二)有效防治
生物防治引入天敌:可以考虑引入红火蚁的天敌,如食蚁兽、天敌蚂蚁等,但要谨慎评估其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。在红火蚁的原产地,有多种生物可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。据研究,食蚁兽每天可以吃掉大量的红火蚁。然而,引入外来天敌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,确保不会带来新的生态问题。
化学防治使用专业杀虫剂:选择合适的专业杀虫剂,如氟虫腈、高效氟氯氰菊酯、呋虫胺、噻虫胺等药剂进行防治。在使用化学防治时,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,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方法,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。例如,在农田进行化学防治时,要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施药,避免对农作物造成伤害。
处理巢穴并监测:对红火蚁的巢穴进行深入处理,如采用药剂灌巢技术。处理后要进行持续监测,防止红火蚁再次滋生。在处理巢穴时,要注意安全,避免惊扰红火蚁导致被叮咬。同时,建立监测机制,定期对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检查,及时发现和处理新出现的蚁巢。
放置诱饵毒剂:将有毒诱饵放置在红火蚁活动区,使其携带回巢,实现整体灭除。选择合适的诱饵毒剂,确保其对红火蚁有吸引力且效果显著。在放置诱饵毒剂时,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位置和时间,提高灭除效果。
社会化防治组织群众参与:组织社区居民、农民等共同参与红火蚁的防治工作。成立红火蚁防控服务队伍,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。鼓励群众积极报告发现的红火蚁巢穴,加强巡查和处置。例如,一些地区成立了由志愿者组成的红火蚁防控小组,定期对公园、农田等区域进行巡查,及时发现和处理红火蚁问题。
加大科研力度:加大对红火蚁的研究力度,开发更加高效、低毒的防治方法。科研机构应加强对红火蚁生物学特性、传播途径、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。例如,研发新型的生物防治制剂,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。不断提升防治水平,为防范红火蚁入侵提供技术支持。
提醒:在户外活动时,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,如发现红火蚁巢穴或有红火蚁活动的迹象,应尽快远离。